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专题专栏

华西故事

在我心中,他是华西坝天空一颗晶亮的星辰

 

姚恒瑞教授(1928.91986.8) 是华西大学口腔医学系1954年毕业生,著名颔面外科专家。

姚老师是华西坝上公认的才子。在颔面外科专业领域,他是出类拔萃的专家,受到国内同行瞩目;姚老师也是位出色的画家,他用口腔专家的视角,为《口腔颔面外科手术学》绘制了上千幅生动、准确的手术图谱,为中国口腔医学教育作出了别人无可替代的贡献,此书曾获国家级大奖;他主编的全国《口腔学》(中专教材),受到全国好评。姚老师在音乐方面天赋极高。他是高水准的作曲家,又能指挥乐队,拉小提琴、弹电吉他。更了不起的是,姚老师吹小号的水平,使他获得“小号之魂” 的美誉,据传,中央乐团曾邀他加盟,因家人坚决反对而作罢。此外,姚老师还是一位雕刻家,金石作品出手不凡。而在体育上,姚老师也是华西坝上的高手,多年来都是是华西掷铁饼冠军纪录的保持者。曾任华西医大校长的曹泽毅教授对姚老师的评价是:有才智,有气量,有风度。

 

我第一次听说“姚恒瑞” 这个名字是在1959年。当年,华西坝最轰动的文娱演出是大型诗歌联唱《凉山战歌》。节目中的女声独唱兼诗歌朗诵者是我同班同学豁剑秋,当时我们正在热恋中,所以每场演出我都到场。从报幕人的口中,我听熟了几个名字:“……作曲姚恒瑞……指挥林义祥……诗歌朗诵者高立达……”。他们几位是老师,又是华西坝上的风云人物,位阶都在高处,我只能远远地仰视。可是,一年之后,我这个平平常常,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的医疗系学生,竟有机会和颔面外科专家姚恒瑞老师相识并成了忘年之交,不能不说是一段奇缘。

事情是这样的:1960年夏秋之交,我们班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忽然四川省卫生厅要求学校安排学生下乡一个月“除害灭病” 。医疗系临时派不出指导老师,改由口腔医院派出,就这样,姚老师出人意料地来到我们班上。

姚老师是北方人,个子高大,面貌英俊,步伐坚定,动作敏捷,很具男子气慨。他笑容可掬,与班上每位同学热情握手。豁剑秋与姚老师早就相识,这次见面格外高兴。豁剑秋把我和好友陈代康特别介绍给姚老师。从此我们三人总是追随姚老师的左右。

我们班被安排去金堂淮口镇。从金堂县政府所在地赵镇坐船沿沱江顺水而下去淮口比乘车方便,全班同学一起坐船,真是难得的机会,不是有“千年修得同船渡” 的古训嘛。那天,万里无云,阳光明媚。姚老师坐船头,陈代康在他右边,豁剑秋坐他左边,我在他对面。水浪让船高低起伏,我们和姚老师谈天说地,真是开心。沱江是川西平原的重要水系,两岸风光旖旎,土地肥沃,忽然发我发现左岸有并列的三棵巨大的榕树,与远处的山,天边的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我在眺望中陷入沉思:如此丰饶的土地,在风调雨顺的年月,却“流行”什么“肿病”。饥饿引起营养不良造成的水肿,派医学生下乡一个月去“灭” 得了吗?

我回头看陈代康正在纸片上写着什么,然后他调整了自己的眼镜,把纸片递给了姚老师。原来他突获灵感,写了一首诗,他把这首诗给姚本老师看,请他赐教。姚老师眼睛一亮,一边读着一边点头微笑,连说:“好诗!好诗!”然后,姚老师向陈代康要了纸和笔,也埋头写了起来。我以为姚老师要和诗一首,因为他的才华是大家公认的。我在想,华西坝上才子真多,我面前就有两个,不,加上一个才女,是三个。不一会,姚老师笑着抬起头来对左边的豁剑秋说:“你试唱一下!”天呐,几分钟时间,一首新曲子诞生了,陈代康的诗变成歌词。豁剑秋低头看着纸片,默默哼了两遍,清了清嗓子,开始试唱,同学们鼓起掌来!这个浪漫的情景,令人永生难忘。可惜没能留下陈代康的诗和姚老师谱的曲。只记得陈代康那首诗每段开头是一个字“浪”, 全诗大意是:浪,让我们青春热血激荡;浪,把我们送往希望的远方……。几年前,我专函请远在苏州的陈代康回忆一下这首诗,他回信说:“大学时代,金堂淮口之行留有美好印象。河风劲吹,助人豪情;波浪起伏,船头升腾。江岸逶迤,景色如屏。遥想当年,何等青春!那时热血潮涌、心旌飘荡,即兴涂抹的句子,早已忘记殆尽。半个世纪过去,重新拾遗实在太为难了。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有谁还能记住那些已经飘散了的烟云……”

我们班同学被分配到不同的公社,豁剑秋在区政府所在地竹篙,我在土桥。姚老师则负责去各处指导。我们每天帮助农村卫生所处理一些小伤小病,面对“肿病” 就给点麦麸、淀粉做的“康复散” 。对饿得来吃树叶、“观音土”(一种白色的泥土) 充饥后,大便堵在肛门出不来的病人,我们就戴着手套蘸上液体石腊为病人掏大便,因为灌肠器的塑料管头插不进肛门……姚老师观察我们的工作,感到满意。有天他让我到他住的乡村诊所去。原来那个乡村医生从河里捞到一筐小鱼,要请川医来的姚老师喝酒。在那个年代,一盘用很少一点青油炕脆的小鱼简直是了不得的高级大餐,何况还有点烧酒可品。我不会喝酒,但小鱼真香,吃在咀里好开心。姚老师喜欢喝酒,也抽烟,那晚在灯光黯淡的屋子里,姚老师和那个乡村医生喝得醉意颇浓。夜深了,姚老师不让我回去,要我和他挤在一张床上,凑合一夜。他用两本厚书加上衣服给我做了个枕头。我发现有一本书是外科手术学。我问他,你是颔面外科专家,带这么厚的普外书干什么?他说,怕遇上普外急诊病人需要手术可以参考一下啊!

1961年,我和豁剑秋毕业后被分配到山区的一个条件极差的基层医院工作。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无心情也也无机会回母校,与母校的老师、同学几乎断了联系。有一年,我遇到一个小孩,舌头有个肿块,我仔细检查,判定是舌体血管瘤,我不知如何处理,病孩家长又无条件到成都为孩子治病。我就给姚老师写信求教。姚老师很快给我回信,还把注射硬化剂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用图画表达得清清楚,我在大山区读着从华西坝寄来的信,心里好温暖,好感动!

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与豁剑秋回北京探亲路过成都,恰好是个星期天,特意去拜访姚老师。分别多年,相见时刻彼此都十分高兴,姚夫人舒雪华老师热情地给我们端茶送水,并留我们共进午餐。一阵小提琴声从隔壁传来,是姚老师的小儿子姚刚在练琴。在时断时续舒伯特小夜曲琴声中,姚老师和我们两位从大山深处基层医院归来的华西学子,进行了令人难忘的对话,迄今我还清晰记得一些片断——当我讲完在基层医院工作的种种困境和山区底层百姓的医疗需求时,姚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可不可以用流动医院的形式来帮助基层医院呢?”他见我没听明白,进一步解释说:“譬如说,让省里的专家带着必要设备,乘坐大型专车,去各地巡诊、讲学、辅导基层医院……”我笑了起来,这是难以实施的方案啊!在谈到他的工作时,他苦笑一下说:“我这个颔面外科医生却很难得上手术台,教学任务重,绘画担子也不轻。还有科研……有些课题我自己有兴趣,譬如颞颌关节紊乱……”他见我表情迷茫,立即想到我没学过口腔医学,就解释道:“这是口腔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正式的病名叫颞下颔关节紊乱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下颔关节运动障碍,可有关节弹响,一般认为咬合错乱是致病因子,我认为应从力学原理上去发现问题。精准确定发病机理,从而在预防和治疗上找到有效办法……”谈到医学教育问题时,姚老师认为,医学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全国医学教育的普遍问题。姚老师说,他已尝试开设医德讲座,很受学生欢迎……

1978年底,改革开放给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带来了春天。我从山医调回母校从事医学电教工作。1985年母校川医改名为“华西医科大学” ,成立了“医学视听教育中心” 。在中心新老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华西制作的视听教材,频获部省级嘉奖。我与口腔医学院邓典智教授、仝月华教授、徐慧芬教授在教学软件制作上都有过愉快合作。我当然时时盼望有机会与姚老师合作,制作一部光彩夺目的作品……但是,这个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了。1986年的夏天,姚老师伟岸、潇洒的身躯忽然倒下……

我第一次到华西附一院肝胆胰病房去探视姚老师时,他脸庞明显消瘦,但胡须括得干于净净,头发也纹丝不乱,仍然笑容可掬,像是准备参加一插场音乐会的演出,难道他这个绝顶聪明的人没有察觉自己面临的险境?我尽量掩饰自己内心的悲戚,不让他发现。不久之后,我听到消息:手术证实,姚老师患的是胰腺癌,而且是晚期。几天后,我到病房探视,姚老师危重的病容让人心痛,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姚老师发现我站在他的床旁,露出惨淡的笑容,低声但清晰地对我说道:“人生苦短,你要抓紧时间多学东西,多做事……”

1986831日,姚老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华西坝天空上那颗晶亮的星星陨落了。华西医大口腔医学院为姚恒瑞教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院长王大章教授在致悼词中对姚恒瑞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出席追悼会的许多是从外省赶来的口腔专家。不知那位高人为追悼会写了这样一副挽联:盛世神切切  落霞魂悠悠   横批四个字:如痴如醉。我心中忽然响起姚老师作曲的《凉山战歌》动人旋律,我也曾为之如痴如醉,先听了这首曲子,后才知道华西坝上有位老师名叫“姚恒瑞”

此刻,在姚老师逝世30周年之际,我要告慰姚老师在天之灵:三十年来,我遵从你的临终嘱咐,不断学习,努力做事。虽然我才能平平,人生路上又历尽艰辛,但我步履踏实,留下的脚迹,痕印深深……

 

                             201610  写于梧桐世家寓所

 

【作者简介】

彭子京:教授,四川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毕业生。曾任华西医大医学视听教育中心主任,首任华西教育电视台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