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四川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实施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新八字方针,实现四川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启动和实施以“四大工程、十二项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

 

一、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的培养原则,全面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手段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实施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一要紧密结合学校要建成一流大学的定位,确保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二要进一步实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三要充分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的潜力与特色优势,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逐步形成以突出综合大学优势、实施本科教育国际化、强化大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为亮点的四川大学本科办学特色,基本实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式个性化、教学内容现代化、创新教育特色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努力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力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综合指标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具有显示度的若干建设指标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其中,要努力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0部,国家级优秀教材30部,国家级教学名师10名,全国排名前20%专业20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个等建设目标。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年左右建设,进入全国排名前5位的专业数达到10%,进入全国排名前20%的专业数达到80%。在第三个五年结束时,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要进入世界高校300强。

 

二、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实施意义

(一)实施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要求。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抓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与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在多学科文化氛围条件下,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四川大学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型本科人才,受到了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好评。尤其是近年来,我校相继推出了以全面学分制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国际国内一流大学、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认真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视质量如生命,以创新为灵魂,不断提高四川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新八字方针精神的战略体现。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继20018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四川大学2005年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其中的所有评估指标都紧紧围绕着本科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学校启动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不仅是迎接和通过教育部本科优秀教学评估的保证,而且将大力提升我校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深入贯彻教育部“新八字方针”的战略体现和具体实施,而且是奋力推进学校发展新跨越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措施。

 

三、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

    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针对目前实际,全校各级干部和广大师生必须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四川大学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的各项建设活动,确保我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管理出效益,管理促质量。我们要努力做到“管理到位、投入到位、激励到位、监督到位”,积极进行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探索,为我校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管理保障。

1.校院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1.1明确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职责,实行教学目标责任制。

    学院是教学工作的实施单位和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的实体,要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切实抓好本单位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工作。学校要本着权限明确、重在监督、加强引导、搞好服务的原则,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落实校院两级管理责任制,继续积极实行学院教学目标责任制和学院党政一把手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校和学院根据需要聘任教学督导员和学生教学联络员。各学院必须建立健全系或教研室、实验室并有效发挥其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重视和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咨询机构的作用。院务会议中每月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讨论决定学院有关教学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及时解决和处理本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2改进教学经费分配管理办法,确保教学经费及时到位。

    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经费应达到或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四项”经费(教学业务费、教学设备维修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差旅费)不低于每年学校本科学费收入总额的25%。学校在日常教学经费之外应根据需要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学校和学院必须确保这些经费全部投入运用于本科教学。

1.3加大教学活动评估考核力度,全面实行本科教学奖惩制度。

    学校要加强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评估考核,实行规范、有力的本科教学经费奖惩制度,实行学院经费和本科教育“三挂钩”原则(即与各学院办学效益挂钩,与各学院学生授位率与就业率挂钩,与各学院对学校的贡献挂钩)。

1.4加强校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管理干部考核工作。

    学校和学院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学院要建立一支由教学院长、教学院长助理(或教学秘书)、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学科长和教务员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各级教学管理干部的配备和届中考核工作,确保权利与责任相统一。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和健全以学院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主要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目标责任制,实行充分满足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经费分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干部岗位责任制。

2.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构建计划

2.1不断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调动教师的本科教学积极性。

    要严把教师队伍质量关,学校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教师从事本科教学活动,鼓励教授上本科基础课程,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要根据学分制教学工作运行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贡献津贴”的教师收入结构分配制度。要深入研究和试行与学分制配套的以标准人学分为基本计量单位的本科教学津贴分配制度,激励跨学院选课和扩大学分制改革的课程资源,调动学院和教师教学积极性,合理使用学校现有的财力和教学资源。

2.2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各级教学名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要大力加强各级教学名师的培育和评选,学校和学院都要积极为教学名师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院士“214人才计划”的一、二层次人才等高水平教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注重在精品课程主讲教授中培育教学名师。

2.3以教学质量考评为基础,加大优秀教师奖励力度。

    学校继续实行两年一评的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制度,对获奖者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评定上给予明确的倾斜。学校要积极通过校董会和校友会等,多渠道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各种奖教金,加大对本科教学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学校率先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程试行主讲教师制,主讲教师在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等分配上应有较大的提高。对于各级教学名师,学校和学院要做到不仅要扶持到位和服务到位,也要做到激励到位和奖励到位。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和健全既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又切实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

    主要建设成果:完善教学改革成果奖励制度和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制度,逐步实施以标准人学分为基本计量单位的本科教学津贴分配制度,三至五年内培养和奖励国家级教学名师10名左右,每两年奖励优秀教学奖获得者30-50人。

3.学分制运行体系完善计划

3.1完善配套办法和规章制度,解决学分制运行中的新问题。

    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学分制各项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为学生创新培养与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要完善学生选课制度,进一步开展学分制条件下考试管理制度改革,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对学分制运行进行规范化管理。

3.2加强教育技术服务支持,改革学分制教学运行模式。

    通过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后期开发和维护,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学分制学生注册中心,实行注册、缴费、选课、成绩登录与查询等一站式服务。

3.3加强学分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

    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指导教师工作,修订和完善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具体细化、明确和落实学分制指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把学分制指导教师的考核纳入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在加强对学分制指导教师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学分制指导教师培训工作,研究并制定激励学分制指导教师认真履行岗位应尽职责、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具体政策和办法。

3.4以江安校区为改革试验田,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学分制。

    在文理工专业继续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要在医学类专业积极试行学分制改革。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加大学分制的建设投入和改革力度,使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学分制管理和运行体系更加成熟。

    主要建设成果:逐步完善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发布和教学服务计算机系统,初步建立实行一站式服务的学分制学生注册中心,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包括医学类专业在内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机制。

(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工程

    高水平大学一定要有独具特色、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必须改造传统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4.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计划

4.1根据我校新型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对人才培养实行分类指导。

    按照“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推进学科深度融合”的要求,学校将在三年内对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进行系统的梳理、调整和完善,全面调整教学内容,构造全新的课程体系。在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大类与学科各自的特色,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应用技术、医学四大类进行分类指导,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按照一级学科开设必要的共同核心课程的基本思路,设置若干组大类平台课程;各学院要面向本学院所有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学院平台课程。同时,要突出对自然科学类、工程与应用技术类和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要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集成优势,大力推进各学院或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相近专业组成的专业类)“按类招生”, 12年级按学院或学科门类打通培养,高年级按专业进行培养。

4.2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坚持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以创新思维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思想全面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要通过学分制的实施,不断改变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构造以促进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与学分制改革的要求,要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中,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

4.3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把注重创新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完善“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继续重点加强各级各类创新班、基地班的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建立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各级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班和国际联合创新班的集中管理,实行“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滚动进入和定期分流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新机制。要通过调控推荐免试研究生指标,吸纳校内优秀本科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大力推进校企和校地联合办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提高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辅修与双专业培养工作,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医学八年一贯制教育,积极探索医学学生从二年级在校非医学学生中考核选拔制度,并积极探索其它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4促进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实现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

    要积极开拓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成建制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深造。鼓励所有的有条件的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实现学分互认。要尽快在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操作模式和通用性标准。每一个专业都要在学习国内专业排名前列学校的经验的基础上,参照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著名大学相同或相近专业,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试点班的开办力度。要努力扩大外国和港澳台本科留学生的规模。要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本土化系列讲座课程,并通过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师与教学资源等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国际教育本土化。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有四川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建设成果:2005年按类招生的学院力争达到1/3以上,2006年基本实现全部学院按类招生。每年开设国际知识系列讲座20个以上,力争三至五年内每一个学院都有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三年内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合作的学院达到10-12个。每个学院在三至五年内要单独开办或与其他学院合办至少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班,引进先进原版教材100套(本),双语教学课程门数达到200-300门,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课程占全校课程总数的20%以上,学生出国学习人数达到800-2000人,接收国外及港澳台留学生达1000人以上。

5.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创新计划

5.1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设立四川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申报。学校继续实行部、省级教改项目经费配套制度。学校要制订专门的规章制度,落实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的原则,进一步实施教学改革成果奖励制度。各学院应对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经费按1:1进行配套,并积极创造和提供便利条件,激励更多教师参加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5.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发挥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要加强对各级教改立项项目的管理,完善教改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工作,切实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优秀教改项目的重点培育,使之落实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进一步用教育创新思想和教改成果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和鼓励各级各类基地班和创新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活动,通过师生联动,充分发挥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影响作用。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一批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并融入本科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现实效益的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成果。

    主要建设成果:每次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数均有所增加,每两年启动一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育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60项(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增加50%以上)。

6.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计划

6.1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稳妥开展专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稳定、改造、交叉、提升”的原则,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保护和发展具有四川大学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调整、归并或撤销少数学生就业困难和缺乏发展潜力的专业。

6.2着力进行本科专业评估和管理,实现教学资源优化组合。

    要积极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将本科专业评估作为迎评创建的重要内容,将专业建设规划作为学院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学校实行三年一轮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制度,组织专家组,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专业建设发展的特色和方向,为形成学校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在四川大学新型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要加大对重点和特色专业的支持与建设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使部分专业尽快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新建一批新兴专业、发展一批应用性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努力使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当、重视质量、突出效益的目标。

    主要建设成果:全校本科专业数保持在130个左右,建成学校重点和特色专业50个左右,在西部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30个,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专业15个。

(三)教学内容方式创新工程

    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式创新,是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式创新中,要发挥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的带头作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7.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计划

7.1重点建设各级精品课程,带动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要根据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紧密联系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实际,制订“有发展目标、有具体措施、有明显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各类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加大投入,争取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中有突破性进展。要以特色化和显示度为基准, 重点建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初步的特色,通过几年建设能尽快形成较高显示度的课程;要结合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重点建设重点和特色专业中高水平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整合、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发教学软件,更新教学手段。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用外语授课,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双语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应在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中发挥更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中华文化》等校级平台课程率先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等措施,按照“精选课程、建设精品、集成内容、团队教学”的要求,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精品化。

7.2重点建设各级精品教材,提高教材编写和选用水平。

    要依托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体现我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水平、适应分层次教学、反映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能得到国内高校同行认可的高水平教材。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优化教材建设与选用的管理办法,保证高水平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扶持、资助编写、出版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教材。要加强国外先进教材的引进,探索我校优秀教材外文版的出版发行及建设管理方式。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进一步带动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

    主要建设成果: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校级精品课程100门,建设120本精品教材(其中60本国家或部省级规划教材、20门立体化教材),引进40门精品课程外文原版教材,奖励100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优秀教材(其中30部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学生使用的教材85%以上选用近三年正式出版教材。

8.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计划

8.1实行分层次教学改革试点,提高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水平。

    要继续推行《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重点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要通过《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带动其它公共基础课全面综合改革。要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推动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深层次改革。要着力进行现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先进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8.2加大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力度,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要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师竞聘制与主讲教师制。要大力引进国外著名高校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并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要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中,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减少课堂学时,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空间。

    基本建设目标:以《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为试点,积极开展以分层次教学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全面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并带动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主要建设成果:学生毕业时与考研中与公共基础课程相关的若干评价指标逐年提高。

9.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9.1发挥学校科学研究强势,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直接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学校采用教师科研参与制和项目申报立项制两种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工作,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要充分发挥学校科学研究的资源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成果,强化各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各类科研人员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机制。要推广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联合班ENGR100科研训练课程经验,继续探索科研训练课程教学的新方式。

9.2加强实验室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在实施“523实验室工程”第二期建设项目基础上,加快学校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学院的多学科共用的专业基础或技术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基础课程教学示范中心。要重点改造建设有发展优势和特色的部分专业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建成若干精品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基地。要制订专门的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各个学院与知名公司、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或地方政府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

9.3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工作。

    要努力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突破以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学科群组建基础和跨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大平台的模式转变。全校所有实验室要进一步全面开放,努力扩大专业实验室的受益面,在公共和基础实验室率先实行每周7天、每天12小时的“7/12”开放制。要加强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使各级各类实验室成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9.4改革实验实习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尽快建成创新实验基地并充分发挥其建设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实验课程管理机制,积极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强化能力培养与训练。要积极探索学校与各类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创新实践,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基本建设目标:基本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文理工医交叉渗透、学科优势互补的实验实习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水平、高效率运转的实验实习教学运行体系。

    主要建设成果: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教学课程80%以上,每年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50-200项,三到五年内建立校、企(地)长期合作的学生实验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100个,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个。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工程

    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建设,同时必须依赖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激励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

10.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计划

10.1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强有力的督评专家队伍。

    学校要在成立四川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委员会及办公室,以及现有的教学督导专家组基础上,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督评专家队伍。要本着目标统一、相互协调、分级管理、各有重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把学校所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工作与管理(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学生和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与管理)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之中,实行全员和全程教学质量监控。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活动巡查制度和考试巡考制。

10.2加强教学全过程督查评估,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在现有的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工作基础上,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和学院教学建设状况的检查和评估,优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全校教学质量状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学校要突出引导和监督作用,把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各学院,要为学院积极和大胆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提供经济和人事等方面的条件。要加强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结果的反馈,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督查和评估结果。学校实行本科教学工作与岗位和职称评聘挂钩制度。严肃处理各类教学事故,进一步完善教学责任追究制度,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要体现奖惩结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10.3加强人才质量信息反馈,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要建立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以各地校友会为依托的毕业生联络体系等,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评价的社会化。

    基本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计算机系统,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和实施机制,建成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主要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全校开设的课程90%以上接受网上评价,学生评教参与率达90%以上。

11.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

11.1积极开展师德和教学方法教育,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要按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目标,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突出教学方法培训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教育。要积极试行“四川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规范考试”制度。要加强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通过开办“名师讲坛”和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整体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11.2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团支部建设,以党风和团风带动学风,以党风和团风促进学风。要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严格考试管理,加强考风建设,用优良的考风促进优良的学风。要进一步通过成立班风竞赛委员会、成立班风学风纠风队、开展班风学风竞赛月、树立优秀学风示范岗等措施,营造更加浓郁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要通过试行学科专家与专职教师讲授并行制等措施,进一步积极开展“两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1.3强化学业成绩的管理功能,进一步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

    要在创新班学生等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完善创新型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在免试研究生推荐、各类优秀学生评选、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工作中,强化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管理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11.4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生的文化素质。要面向教师和学生,更加积极地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外经典原典的研读工作,试行中外经典原典研修学分制。要完善创新教育学分制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生尽早进入教师实验室或课题组。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性竞赛活动,努力活跃校园文化。要继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评估与管理。要进一步落实博士生导师、一层次岗位教师和学校领导素质教育讲座制度。

11.5结合学分制教学运行特点,创新学生管理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推免研究生管理办法,扩大推免比例。要根据学分制运行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按照教学班级设立课程学习小组和课代表制。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以此作为教学“三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学生教学联络员在教学双方之间的桥梁作用。要积极建立和试行“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学习规范考试”制度,各级教学管理干部、学生管理干部跟班制度和学生辅导员学生学习访谈制度,切实发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干部的作用,以优良的管风带动学风建设。要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新方式,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实行严格、规范、激励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形成学生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设目标:弘扬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努力建设优良的教风和学风。

    主要建设成果:每年选拔40岁以下100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逐步实行教师创新教育在岗轮训制度,开办创新教育论坛、“名师讲坛”和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推免研究生比例每年有所增加。

12.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计划

12.1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技术管理水平。

    要健全教育技术现代化工作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构,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以校园网为主干的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于网络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运行、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教学管理服务信息的发布和利用等,提供良好的技术和网络条件。要以江安校区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契机,通过继续建设和改造一批多媒体教室,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要完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和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精通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第一线的管理队伍。

12.2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进程。

    要以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建设四川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网,使之成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重点教材培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放式服务平台。要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技术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比例和水平。

    基本建设目标:以“数字川大”为目标,在数字图书馆和校园网建设基础上,切实提高全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

    主要建设成果:继续进行新老校区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改造,初步建成四川大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网,“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对专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轮训,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超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