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稿】雪域高原上守护群众口腔健康——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援藏工作纪实
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之下,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带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优质的服务,跨越千里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守护雪域高原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从上世纪 50 年代,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毕业生杜传诗毅然赴藏从医开始,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便与西藏的口腔健康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代代华西口腔人组成的援藏队伍,跨越千山万水,扎根高原、服务藏区,在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持续深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疗“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为西藏口腔医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2014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西藏分院揭牌仪式
医疗帮扶:从“零的突破”到“体系建成”
上世纪50年代,华西口腔毕业生杜传诗夫妇在西藏昌都
七十载援藏路,华西口腔医疗帮扶踏出清晰进阶路:从无到有,1953年土房开科实现“零的突破”,“精准援藏计划”建起第一个标准化口腔诊疗中心;从有到优,以专科联盟和远程协作构建全藏网络,完成从单点支援到体系化建设的跨越,尽显华西口腔引领示范力量。
1953年,刚从华西口腔毕业三天的杜传诗,怀揣着“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赤诚之心,与先生胡允诚一同加入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援藏的口腔医生。他们在土房里开辟出口腔科,带去现代诊疗技术,培养口腔医师,壮大人才队伍,用实际行动宣传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用精湛医术与优质服务促进民族团结。正是这样的开创精神,为华西口腔与西藏的深厚渊源奠定了基础,也为西藏口腔医疗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2013年9月,西藏地区第一个口腔诊疗中心揭牌
此后七十年间,华西口腔人薪火相传,从未间断对雪域高原的支援。2010年以前,西藏地区口腔执业医师数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多数地县医院无独立口腔科,群众看牙需辗转千里。面对西藏人民日益增长的口腔医疗服务需求,2012年,华西口腔在前期零散支援的基础上,主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签署对口支援协议,正式启动“口腔医学精准援藏计划”,用一年时间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打造集诊疗、教学、预防于一体的西藏地区首个口腔诊疗中心,并于2013年9月7日正式挂牌,结束了西藏无标准化口腔机构的历史,成为“以点带面”口腔医学援藏的新起点。该诊疗中心装配20台牙科综合治疗台和数字化影像系统,开诊首年即完成诊疗5000余人次,开展手术300余台。带着孩子来看牙齿疾患的拉姆在就诊时感叹,“以前孩子牙疼只能硬扛,现在在拉萨就能看好!”
2014年8月,在前期支援帮扶的基础上,口腔诊疗中心升级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西藏分院”,华西口腔先后选派26批专家团队驻点分院,持续加大对全藏区的帮扶力度,覆盖学科建设、临床技能、临床研究、继续教育、科室规范化管理等多个维度,尤其是针对藏区唇腭裂高发、颌面外科和正畸空缺的现状,华西口腔帮助建立起西藏地区第一支口腔颌面外科和错合畸形矫治团队,为藏区口腔医疗全方位注入“华西基因”。针对西藏地域辽阔,偏远地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华西口腔提出“专科联盟+远程协作”模式,让优质资源通过信息手段向基层延伸。2018年,华西口腔牵头成立西藏口腔专科联盟,至今联盟单位达11家,远程协作网络覆盖23家医疗机构,实现西藏自治区所有地市全覆盖。
2025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医疗队赴西藏日喀则开展医疗救援
在危难险重时刻,华西口腔的援藏力量更是冲锋在前。2025年1月7日9时05分,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紧急指令后,华西口腔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由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麻醉专家及护理骨干组成,携带口腔专科动力系统、特殊麻醉设备等专业器材驰援灾区,以硬核专业力量守护群众口腔健康,深刻践行国家队医院的责任使命。
2025年6月,华西口腔参与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西藏自治区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医院)正式开诊。华西口腔专家多次进藏,对口腔中心从初期的空间设计、设备安装,到后期的流程规范、技术培训进行全程指导,让这座“格桑花”般的医院,成为辐射全藏的口腔健康新高地。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援藏专家开展口腔义诊宣教
经过多年深耕帮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西藏分院已成为“大病不出自治区”的兜底口腔医疗机构,日喀则、昌都等6家地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建成“中病不出地市”的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带动县级人民医院口腔诊疗服务能力提升,实现“小病不出区县”。西藏地区口腔诊疗实现了常规诊疗技术100%全覆盖,90%以上的疑难病无需出藏即可解决。西藏地区口腔疾病就诊率从2013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4年的45%,儿童龋病发病率下降20个百分点,推动口腔癌颊颌颈联合根治术+肌皮瓣修复术、腔镜下腮腺、下颌下腺切除术、腔镜下颈淋巴清扫术、唇腭裂序列治疗、显微根管治疗术、牙种植术、全瓷冠修复、复杂牙拔除术等20余项关键技术实现“零的突破”。
教育扶智:从“专业初创”到“人才辈出”
四川大学副校长叶玲教授与西藏大学开展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华西口腔援藏的核心理念。华西口腔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支援西藏的根基,通过“请进来学、沉下去教”的立体模式,为雪域高原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口腔医疗队伍。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专家赴西藏大学带教口腔医学生
针对西藏地区口腔医学高等教育空白,华西口腔始终致力于帮助当地实现人才自主培养零的跨越。自2000年起,华西口腔便开启免费接收西藏进修生的帮扶之路,让藏区口腔医生走进华西口腔的课堂,贴近临床一线,系统学习先进技术与诊疗思维。2016年,华西口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帮助西藏大学申报口腔医学专业并筹建口腔医学系,结束了西藏地区没有口腔高等教育的历史。自2020年起,为提升西藏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华西口腔每年接收5名西藏大学本科生到院学习,与华西口腔学生共同生活、共同上课、共同实习,深度融入华西的教学体系与临床实践场景,并通过课程直播、在线小组讨论等方式为西藏大学本科生提供远程同步教学,让藏大学子共享顶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西藏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跃升。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师为西藏大学学生开展线上授课
如今,这种“传帮带”模式已结出累累硕果。西藏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已培养毕业生120余人,80%留藏工作,为西藏口腔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全面提升西藏口腔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2019年以来,华西口腔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口腔类)基地建设,该基地顺利通过国家医考中心复评,切实提升了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助力西藏培养更多合格口腔医师。同时,华西口腔还通过远程教学平台,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等机构提供持续的理论教学和技术指导,近年来累计开展线上培训120余场,培训西藏口腔医务人员超3000余人次;每年定期在拉萨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通过理论+实操的形式开展适宜技术培训、推广与应用。近年来推广技术超100余项,培训学员辐射整个藏区,有效提升了西藏口腔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科研助力:从“平台搭建”到“硕果累累”
针对西藏口腔医学科研基础薄弱、资源分散的现状,华西口腔以系统性科研布局为西藏口腔医学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构建起从基础平台到成果落地的全链条支撑体系,推动学术平台、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协同发力,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高原医学发展路径。
2018年7月,在中华口腔医学会的指导下,华西口腔帮助西藏自治区成立了口腔医学会,终结了西藏无省级口腔学术组织的历史,补齐了中国内地省级口腔学会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以此为枢纽,华西口腔牵头联合自治区核心医疗机构,自2022年起连续3年举办“华西口腔—西藏口腔医学发展论坛”,累计覆盖西藏7个地市核心医疗机构,构建起“顶尖专家—基层骨干”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持续拓宽科研视野与技术思路,推动西藏口腔医学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锚定高原口腔医学科研攻关方向,华西口腔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对接,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创新需求清单—高原医学与人群健康领域的“十五五”规划中增加高原口腔医学方向指南,为“十五五”高原口腔医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增加了口腔疾病防治攻关方向,使口腔医学在省级科技规划中单列成节,科研经费、人才指标从此有了制度性保障,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的绽放。
依托已搭建的平台与政策通道,华西口腔团队联合西藏地区口腔医疗团队系统开展高原特色疾病研究,实现了三项“首次”突破:建成全球首个高原口腔微生物数据库,阐明缺氧对菌群的颠覆性影响;全藏流调首次绘制龋病、牙周病、高原性唇炎三大病种的发病图谱;首次启动万人级“口颌—全身共病”队列,发现藏族人群牙周炎—糖尿病共病率显著高于平原,据此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同时,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从藏药材中筛选活性成分,开发出口腔黏膜修复凝胶,使高原唇炎复发率大幅下降。这些成果已形成27项适用技术,在阿里、那曲等偏远地区惠及8万农牧民,为高原口腔疾病防治提供了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跨越山海,情系高原。从上世纪50年代播下口腔医学的种子到如今西藏口腔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华西口腔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交出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时代答卷。“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对“老西藏精神”提出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延续七十年援藏的精神火种,在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持续加大援藏力度,为推动西藏口腔医学事业持续发展、保障高原群众口腔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一篇: 中国牙谷走进华西口腔对接交流活动成功举办